close
這部片看到途中,實在是覺得有點像是站在政府立場〈希望把孩子生下來〉的宣導片。因為當小女孩決定要把孩子生下來之後,那位雜誌社總編的態度開始轉變,變得開始支持小爸爸、小女孩,而且小女孩之前班上的轉學生〈因為懷孕墮胎的緣故被迫轉校〉的態度也很微妙。這位轉學生是唯一比較站在小女孩立場的人,不論小女孩的決定如何。當小女孩決定生下孩子後一直在旁邊默默的守著,甚至小嬰兒出生後還有點羨慕小女孩,她似乎對於墮胎一事懷有罪惡感。整部片好像在說:「看,即使14歲的小女孩必須面臨生產的風險,她還是突破困難辦到了!」〈片中小女孩因為生產而失去意識,且小嬰兒也因為早產的關係必須待在保溫箱裡,中間還一度失去心跳,但結果母子均安〉

另外,這部片還有個強烈的對比,就是小女孩的家庭是父母外加姐弟倆的標準家庭,父母非常明理,雖然剛開始反對小女孩生下孩子,可是最後不但支持且處處為小女孩設想,並幫她做心理建設。相反地,小爸爸是來自單親家庭,媽媽為了讓兒子過優渥的生活,努力的經營一家公司,也因此疏於照顧兒子多半用金錢打發他,但卻面臨公司經營不善、倒閉破產,甚至選擇自殺想用自己的壽險來支付兒子上大學的費用,最後被小女孩的媽媽發現挽回生命。或許作者想藉由這樣的例子來說明獨立扶養子女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但雙親家庭也未免太完美無缺了!?現實世界果真如此?有多少未婚懷孕少女因為不敢告訴父母懷孕一事,而嘗試著自己解決呢?

此外,社會結構環境也沒有在片中被討論到。小女孩跟小爸爸最後是選擇輟學,打算工作來養活自己及小嬰兒。但就台灣的勞動基準法規定,雇主不得僱用未滿十五歲之人從事工作。也就是說小女孩是找不到工作的〈日本也是必須滿15歲〉。另外,以片中小爸爸、小媽媽的學歷,要在社會上找到好工作並不容易,自己都難以養活更何況外加一個小孩。整個大環境,包括懷孕女學生的就學權利、育嬰的支援機構、及社會對未婚懷孕的態度等等均未成熟的情況下,所有的問題又都回歸到個人身上,這樣的情況下出生率真能提高嗎?

Ps.這部片最值得參考的是前面第一、二話討論懷孕女學生處境的部分,可以同時看到父母、學校、鄰居、媒體對此事的看法,及懷孕女學生面臨墮胎、生產的風險說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jane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