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張小虹:孔子的女兒不姓孔

孔子有沒有女兒是歷史考證的問題,孔子的女兒姓不姓孔,則是封建社會父權思想的問題。

祭孔奉祀官 傳男不傳女

今年的祭孔大典特別熱鬧,因為教師節前一日婦女新知等婦運團體帶頭領軍,在孔廟門口演出行動劇,抗議傳統世襲制「傳男不傳女」的性別歧視。起因乃是孔子第七十七代裔、前考試院院長孔德成去年辭世,而空出來的「奉祀官」一職,究竟該由誰來繼承。內政部屬意「長孫」(嫡長子繼承制)而排除了「次子」,婦女團體則是喊出「長女不如長孫」,要求以性別平等方式將女性後裔也同時列入候選人考量。沒想到內政部的回答竟然是只有在「僅生一女」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考慮由女兒擔任「奉祀官」,婦運團體為之氣結,直批祭孔大典乃大開性別的倒車。

孔家女出嫁 不得列家譜

此「性別」的倒車,明顯來自「姓別」的倒車。在傳統「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三從」封建社會,孔家的女兒若是嫁給了公冶家的兒子,那孔家的女兒就不再是孔家的人而是公冶家的人,當然不入孔家祖譜、不入孔家宗祠、不立孔家牌位,當然在孔家從家祭到國祭的儀典過程中,不佔有一席之地。但這兩千多年的封建傳統不早就已經走入歷史,現今台灣妻子早已不必冠夫姓,子女也可依約定從父姓或從母性,但一旦碰觸到禮法道統的「祭祀文化」,便依舊是鐵板一塊。今年的祭孔大典,讓我們再次親眼目睹在廿一世紀嫡長子世襲制的陰魂不散。

孔子世家譜 大陸納女性

但今年在宜蘭市孔廟舉行的祭孔大典,卻意外出現了女主祭官,因為依往例節孝祠主祭官乃由全國孝行獎楷模擔任,而今年宜蘭縣楷模乃女性,便順理成章成為主祭官。此「唯才是用」或「唯德是用」的擇選標準,或許正提供了我們重新思考目前有關國家「奉祀官」的爭議,除了問「為何一定要男性?」「為何一定要嫡長子?」,也可以問國祭部分「為何一定要孔家後裔?(不論男女)」「為何一定要用血統去連結道統?」就家祭的部分而言,後代子孫當然理應擔任主祭官,但不應有男尊女卑的性別歧視。在台灣婦運團體多年來推動祭祀文化性別平等化的努力中,我們欣見彰化縣社頭鄉斗山祠的蕭家祭祖,已出現了百年來的首位女主祭官,而其過程也被拍成紀錄片《女生正步走:牽手催生女主祭》,成為台灣性別平等教育的最佳教材,或是鹿谷林家決定將女性納入祖譜,並為未出嫁或離婚的女兒在祖墳留位。而在大陸前不久最新頒布的「孔子世家譜」,也已將女性後裔納入祖譜,計約廿萬人。

破父權禮俗 還要再加油

這些性別平等的努力異常艱辛,畢竟要撼動約定俗成的禮法,往往比登天還難。美國女性運動健將葛羅莉亞‧史坦能曾言,「治理我們的不是軍隊和警察,而是觀念」,證諸台灣的現況,我們或許可以將「觀念」改為「禮俗」,女兒不能出任主祭官的禮俗,女兒不能大年初一回娘家的禮俗,或是女兒不能清明節娘家掃墓的禮俗。這些化為日常生活實踐的「禮俗」一日不能鬆動,父權文化就依舊能以最約定俗成、最習以為常的方式,掌控著男尊女卑最細緻的運作模式,不得越雷池一步。

(作者為台大外文系教授)

【2009/10/08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janettw 的頭像
    djanettw

    雲淡風輕

    djane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